首頁 » 正月初七「七不出、八不歸」,原來是這個意思,好多人都誤解了

正月初七「七不出、八不歸」,原來是這個意思,好多人都誤解了
2023/01/28
2023/01/28

正月初七,是古俗「人日」。所謂「人日」,就是先民們認為今天是產生人類的日子,也可以說是人的生日。但是放在現在,幾乎很少有人再提起這個傳統節日了。

其實從漢朝開始就有人日節俗,班固的《漢書律歷志》中,也強調了,「 七者,天地四時人之始也。」這說明正月初七為「人日」的節日,其實早在西漢就已經確立,東漢的班超是強調并記錄了這一節日。而到了魏晉后開始重視。

在民間傳統習俗中,正月初七人日節, 有戴「人勝」的習俗,所謂「人勝」其實就是一種頭飾, 表達一種祈福的心愿。另外還有「土地廟送燈、撈魚生」等等各種民間習俗,都是為了慶祝「人日」的到來。

而說到每年正月初七,大家都會不由自主的提起一句民間俗語「 七不出門,八不歸家」。并且 相當然的就理解為「逢七不出門,逢八不回家」。甚至有人把每個農歷的「十七、十八、二十七、二十八」也都算上,認為這些天日子不吉利,不能出門,也不能回娘家。但具體為什麼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。

古人云:「知其然知其所以然」。所以俗語「七不出門,八不歸家」到底是什麼含義?

七不出

所謂「七不出門」,實際上并非指「逢七」的日子不能出門。而是指 「柴米油鹽醬醋茶」這七件事

意思是指,出門前這七件事沒辦好不要出門。尤其是在古代農耕社會,大都講究 「男主外女主內」,所以出門之前必須安排好家里的生活才能出去。尤其 古代人出行時間比較長,行期不定。所以安排好家里的必需品,這樣 出去后才能沒有后顧之憂。

《夢粱錄·鲞鋪》里記載道:「蓋人家每日不可闕者,柴米油鹽醬醋茶。」柴米油鹽醬醋茶,是老百姓家庭中的必需品。 更是平民百姓每天為生活而奔波的七件事

所以不管是古代農耕社會,即便是放在現在,如果在出門前尤其是現在農村,多數年輕人都要外出打工,那麼在出發之前必須把家里都安頓好,這樣出去后,沒有后顧之憂,才能更踏實的掙錢養家。

所以「七不出」放在現在生活來講, 更是泛指了讓人們多多注重家庭生活,只要把家中的事情安排好了,出門在外才能更加的順遂如意。

八不歸

而「八不歸家」的八,同樣不是指逢八的日子。而是指 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」這八個道德標準。

人生的八德:孝、悌、忠、信、禮、義、廉、恥 是做人的基礎古代人做人的標準就是以這八個字來衡量的。并且德行是放在第一位最重要的,其他的都會次要。所以如果這八個道德標準,有一條沒有做好,那就有違背道德,是對不起先祖古訓的。更是無法回家面對家人。久而久之,所以也就有了,逢八的日子是不回家的。

《大學》里記載道 :「德者本也,財者末也。」所謂「人有德,必有福。」人與人相處要把德行擺放在第一位,德行為先,行善積德。

所以俗語「七不出門,八不歸家」,意思并不是說「逢七不回家,遇八不回家」,更不是什麼所謂的不吉利日子。所以 不能單單從字面意思理解,更不能一味盲目的封建迷信。

另外民間俗語還講「 初九出門惹是非」。其實這里的九, 取義是諧音「久」,尤其是在古代,出門在外最怕是行期長,否則「江湖險惡」, 長久在外總是難免讓家人擔心的。另外民間有著「 出門遇紅煞,一去不歸家」的說法。這里的「紅煞」指的就是初九「紅煞日」。所以 為了圖個吉利,大家也都盡量不選擇在初九這天出行,避免招惹禍根。

中華文明上下5000年,博大精深、延綿不斷,所以對于民間流傳的民間俗語和各種諺語,都有其深刻的含義。并且有些諺語,也都是先民們生活經驗與智慧的結晶。所以切不可貼上封建迷信的標簽而一棒打死。我們在延續和傳承的過程當中,更要講究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」,但不能妄自菲薄。

用戶評論